第(2/3)页 “谢谢!” 一码归一码。 错误的言论要提醒,但正确的表达同样能获得尊重。 “谢谢大家!” “谢谢!” 张一谋也已经带着陈瑾等主创上台,他抿着嘴其实也有些激动,一半是因为看电影看的,每一次都能感同身受;一半则是在场的观众给予的情绪价值。 所有人都看懂了这部电影,这就是张一谋拍摄的初衷。 他要让全球的所有人,都知道1937年,日本人在金陵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就像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让全球都知道了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恶。 虽然,这在后世看起来很滑稽。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留学生,不愿意《金陵》被称为华夏版辛德勒名单的原因。 但凡了解下真正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真正的暴行,而犹太人……emm,不可描述。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辛德勒是不配的。 “一谋导演,这真的是一部佳作!” “柏林确实是需要这样的影片来彰显它的价值!” 掌声渐渐隐去,接下来就是例行的问答环节;迪特率先问起了张一谋一些拍摄的初衷,还有问问贝尔和陈瑾一些拍摄的趣事,试图让在场沉重的氛围舒缓一下。 众人也都知道老迪特的目的,尽量不往沉重的话题上靠。 电影是让人了解的,而不是在看完后,依旧给予观众更多的输出;电影拍好就足够让观众口口相传和产生后劲,观影过程让他们自己体会。 结束后回归正常生活,才能更好的拥抱眼下,这才是拍摄电影的目的。 一味的再强调屠杀、日本人等等,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其实看完电影很多观众就已经了解了诸多的真相,不需要你再强调等等。 很快,金陵的柏林首映,就在无数的回答之中结束了。 观众们虽然内心依旧很难受,但至少,比刚刚看完电影要好很多,观影后的互动有一个很好的发泄口。 陈瑾等人的回答让他们很清楚,现在的华夏,和80多年前的华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更加凸显华夏人民的伟大。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看着最后一个观众走出了电影院,众人全都不由得长呼出一口气。 “张导,这下放心了吧?” 陈瑾在那笑着,张一谋却摆了摆手:“我放心的,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真怕小日子再来闹事!” “应该是不敢的!” “他们最多装作观众进场,如果一开始闹事,那没有任何意义,反而适得其反!” 陈瑾是这么分析的。 “要是看电影途中捣乱,那很有可能会被打死!” “看完电影……就更不可能了!” 这或许不是小日子没来的理由,但陈瑾的分析还是有那么一丝的道理;事实上,一二不过三,在某些势力看来,电影节前和红毯已经恐吓过,这就够了。 再来几次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不过现在,他们应该也很头疼。 因为马上全世界的娱乐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开始报道《金陵》的首映。 这当然不是关键,评审团的全员出席,主办方、好莱坞大牌的观影,才是对他们的彻底绝杀。 他们试图想让评审团投鼠忌器,没想到现在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评审团的成员变得更加的坚定;有时候一些搞艺术的确实很纯粹。 陈瑾的公关工作虽然已经开始做了,但其实还没动用美人计这些;没想到,小日子的行为,好像迫使一些评审开始为《金陵》站台。 这是陈瑾本人都没想到的。 只能说,柏林不愧为柏林,电影节自带政治元素,导致了评审团也是偏向性很高。 “走吧!” “下午可能还要去给其他几部入围的影片首映捧捧场!” 今天有的入围影片的导演和主演都来了,于公于私,陈瑾也得跟张一谋一起去拜拜“码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