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三人躬身答应,对这个即将新来的同事充满了好奇。 …… 大汉德阳殿,夜。 此刻张让坐在属于他自己的座位上,他的面前,是刚刚从系统中抽出来的一代传教士——汤若望。 张让端着酒杯,神清气爽,心情舒畅,道: “汤先生,请吧,本王的美酒可比你们德国人的好多了。” 一脸络腮胡子的汤若望将手中酒一饮而尽,道: “中山王殿下,你们中国人的酒,辣。” 张让哈哈大笑,道: “虽然辣,可也保证你越喝越有味。” 汤若望尴尬一笑,不再说什么。 汤若望,原名Joha Adam Schall vo Bell,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一般而言,明清时代的来华传教士,首推利玛窦,其次便是汤若望。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从小聪明好学,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以及神学训练。他比较佩服利玛窦在中国的“合儒”的传教策略,所以一生以利玛窦为榜样。 汤若望虽然是传教士,但他主要的工作却是介绍西方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并致力推动明朝历法改革,尤其是他写著的《远镜说》以及协助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张让要把这位主弄出来的原因。 放下酒杯,慨然道: “汤先生啊,本王听说你是传教士,不过叫你来,不是为了传教的,而是为了当官的。” 汤若望略微一惊,本来,他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传教,但没想到,一来到这里,就稀里糊涂的被张让拉进了皇宫。 “哦,当官,中山王殿下,当什么官?” 汤若望一脸狐疑,他也没想到张让叫他来是做这个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