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缓急之道-《我在江湖做女侠》


    第(3/3)页

    天空有着飞鸟欢快飞翔,远处群山围绕,山脉青青的淡影,和郁郁葱葱的田野,显的如此和谐。

    马蹄声连成了一片,在道路上巡查着。

    到了一处村子前,骑队缓了下来,大家都在打量着建造着青砖墙的一处村堡。

    “公子,为何允许张氏在此建堡,还让集族而居呢?”此时马亭低语问着。

    杨伊对于一些人是很优待的,就比如张氏一族,在杨伊的功业中也是功不可没,就允许下山,并未曾分拆其族,还划出一大片平原,许建堡。

    不只是这一族,还有之前剿灭羌族立功的诸族,杨伊都有着一些特权,在此还建立了新县,只是位于山间,如今道路还未曾通畅,不过各族都有人手做工,看着再有两月,也就差不多了。

    这时代和后世开明时代不一样,族亲相聚,结村自保,在这个时代,本是常理,岂可卤莽乱之而失人心?

    要建村堡,由他们去,只要国势不断进步,终是能容纳,能消化。

    而如果对付族亲宗亲这类意识,如果强行干涉的话,就是横暴无道,就是违背民情民心,就事实上做出了劳民刮民伤民的事,必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对此,杨伊十分清楚。

    人走得太急,就会跌倒;弦绷得太紧,就会断裂。

    若是为了人主的利益,过于法令峻急,部下和百姓都会反抗,就像理线一样,越理越乱,这是治国的深奥道理。

    见李洹还在沉思,这位新郡郡守,杨伊还是满意的,才能上先天有些不足,但是肯学,也听话,杨伊此时也不多说,只是指着一个个大水车说着:“看此情况,开垦的不错啊!”

    “公子,这新县上报,已经开垦出三万亩,已经种上春麦,还有一万亩地,是水田,做稻种田,出产秧苗,早稻再过不久也可播种,到四月就可插秧,因此在四月插秧前,这新县就会有五万亩地开垦完毕。

    四五月也是最忙,先是插秧,后是收割小麦,一切完毕,就是分田。”

    “恩,诸卿辛苦了。”杨伊说着,想了想,又说着:“稻田插秧,似乎可以抛秧,这样还会节省许多民力。”

    插秧是农村莳秧的一种普遍方法,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时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打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

    这过程非常辛苦,也耗费许多许多钱粮。

    “吾依稀记得,待稻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

    此时李洹却是思索,这插秧,可是自古以来流传的农耕,杨伊却不意外,别说这个时代了,就算是将近两千年后,也还是插秧的。

    不知何时,就改成抛秧了,这能大幅度地减轻劳动强度,原本一亩插秧,就需要三到五个人工,但是换成抛秧,却是只要一人。

    这不但降低劳动成本,省工,并且还省秧田,提高工效至少五倍以上,同时没有缓苗期,可比手插秧田,每亩还增产一些粮食。。

    不过,这事益缓不益急,杨伊此时微微一笑,说着:“此法不必推广,水田中,各县中,命各亭留出百亩地,试下这抛秧,若是失败,当然不提,若是成功,等秋收就是了。”

    什么事都不能急,不然弦绷得太紧,断裂了,反而不见其益,只见其过,比如这抛秧,必是良法,但是若是强行推广,或有小人上下欺瞒,就可能让民怨之,那时,这尚还弱小的季汉王朝,只怕立刻有倾覆之祸,那么,就算日后证明是良法,也已经晚了,又有何益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