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司马氏进退两难(三)-《我在江湖做女侠》


    第(3/3)页

    时人称钟会为再世张良,不光是说他算无遗策,也是称赞他淡泊名利。

    然而这些都是可以装出来的,曹家给司马父子封赏时,司马父子辞让得还少?

    但这样一来司马昭父子还敢相信谁?后来有人诬陷镇守淮南的石苞谋反,石苞这人是司马师提拔的亲信,出身低,人缘不好,差不多算个低配邓艾,司马炎听到消息后也是吓得不行,马上把他给传召回朝廷,接着是一通罢免。

    就算是铁杆狗腿子贾充,也照样不是没可能造反。

    关于他反对灭吴这件事,后来王夫之就评价说贾充是想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好当司马懿第二。

    充知吴之必亡,而欲留之以为己功,其蓄不轨之志已久,特畏难而未敢发耳。

    乃平吴之谋始于羊祜,祜卒,举杜预以终其事,充既弗能先焉,承其后以分功而不足以逞,惟阻其行以俟武帝之没,己秉国权,而后曰吴今日乃可图矣,则诸将之功皆归于己,而己为操、懿也无难。晋感充之弑君以戴己,而不早为之防,求其免于乱也难矣。

    所幸充死七年而武帝始崩,贾谧庸才,且非血胤,不足以为司马昭耳。

    不然,高贵乡公之刃,岂有惮而不施之司马氏乎?女子犹足以亡晋,充而在,当何如也?

    按说司马炎发动灭吴时,贾充差三年就去世了,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哪来这么大的野心。

    然而司马懿不也是离死只差两年时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么,鲜活的正面教科书摆在面前。

    就算贾充未必这么想,司马炎就不会怀疑贾充这么想?于是司马懿留下的这个魔咒一直困扰着自己的后人甚至此后历代君王,君臣也在猜忌中不断内耗着。

    而司马氏如此行为,也让河内司马氏人丁兴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魏晋时期大族之间靠联姻巩固关系,一些后起之秀得以迅速崛起加入士族圈子,也是用的这种方式。

    司马家在这方面优势很大,司马懿有7个兄弟,他自己又有9个儿子2个女儿,司马师虽然没有儿子,但有5个女儿,最夸张的是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13个女儿。

    靠着强大的开枝散叶能力,司马家几乎和当时高门大姓通通结成了婚姻关系。

    同时,家族里的男丁又成了司马祖孙三代夺权的好帮手,司马望、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等人都曾经出镇一方,立下功劳。

    然而这些皇族们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像那个哭喊着说自己是大魏忠臣的司马孚,他是司马炎的爷爷辈,灭曹爽、败诸葛恪、废曹芳都立了大功,别说司马孚,就连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也不是司马炎敢随便招惹的对象。

    所以司马代魏立晋后,司马孚被封为四万户的安平王,还专门为他搬来了古时候的太宰一职。

    此外,又由于司马师去世时是弟弟司马昭继的位,这导致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也整天想要接哥哥的班。

    后人曾言,指责司马攸因司马炎而死,实际上司马炎对司马攸已经好得不得了了,司马攸去世前的待遇如下:齐王、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加侍中,假节,将本营千人,亲骑帐下司马大车如旧,增鼓吹一部,官骑满二十人,置骑司马五人。

    可以说要权力有权力,要地位有地位,要面子有面子,只差不肯封他当继承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也不得不赋予诸王实权,一方面是借鉴曹魏的反面例子,另一方面是司马炎确实也没那个实力对自己庞大的家族下手。

    假如司马炎要针对宗室发难,就威望和法理而言,能够站出来带头反抗的王爷不缺,有资格继承司马炎位置的王爷更是不缺。

    如果说司马炎还能勉强镇得住场面,那司马炎死后继位的司马衷呢?

    如此恶果,是司马氏立国不稳的种种缘由,司马家几代人为了将大族们的利益和自己绑在一起,进行了大肆封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