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刨了东南士族的根!【求追读!求各种票!】-《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第(2/3)页

    可等到战乱或是灾荒年间,总有人能拿出大量价格飙升的白银,兑换成铜钱,拼了命的从百姓手中兼并土地!

    白银从何而来?

    当然自海外而来!

    由于缺银,白银变成了价格极为高昂的商品,而非价格固定的货币!

    没错,在这个时代,白银的属性,类似于后世的黄金,属于是一种防范风险,应对危机的工具!

    这便是东南士族,哪怕族中无人出仕,亦能屹立数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不倒的真正原因!

    仅仅是因为他们手中,存有大量永远不会对外流通的白银!

    一场大灾,便可轻易摧毁成千上万个勤劳务农的普通家庭。

    但士族不会,因为他们有比普通百姓,近千近万倍的抗风险能力!

    哪怕族中衰落,只需一场动乱,这群人就能够凭借白银,摇身一变,继续走上舞台!

    没了海运,这群人再想攫取白银,就只能去打银矿的心思。

    问题是银矿从古至今,一直都牢牢掌握在皇权手中,相关操作的风险性远远大于海贸。

    并且银矿的产量,也不够这群贪得无厌的士族分润!

    是以陈友定提出的这个建议,并非是触动东南士族的利益那么简单。

    而是要刨了东南士族避免风险,赖以生存的根!

    “臣等附议!”

    东南官员步调一致,旗帜鲜明的反对陈友定的提议。

    能够让他们团结起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也是海贸当中的获利者!

    东南文官虽未能列举高位,但在朝堂之上占据着大量中层岗位。

    看着大半官员齐齐出列的一幕,朱元璋眉眼低垂,看似无动于衷,实则心中暗流涌动。

    朱元璋本想借着今天的机会,将树立官员监察体系的事情落实下去。

    哪怕这件事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但有陈友定归附的喜事在先,朝中官员不会在这个时候,触朱元璋的霉头,最多也就是以后再想办法削弱都察院。

    届时,这就变成了新生的都察院,和中书省乃至于其他文官的斗争。

    朱元璋只需稳坐钓鱼台,充当一个“公正”的裁判即可。

    可陈友定的突然上奏,打断了朱元璋的谋划。

    东南官员,代表的不仅仅是士族,还有地方上数量众多的地主豪绅。

    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这群人的承认与帮助,朱元璋才能够以草莽之身,掌控东南。

    如今北元未灭,朱元璋是不可能得罪这群人的。

    不然大军北伐的粮草去哪弄?

    纵兵劫掠?

    要是这样的话,不等北元征讨,东南大地立刻便会乱作一团!

    说到底,封建王朝的皇帝,也是地主,无非是最大的地主罢了。

    可陈友定,又是朱元璋心仪,一把极其好用的“刀。”

    并且对于海贸一事,朱元璋也有点心思在里面。

    若是能借着这次的事,在不引起东南士族大范围反抗的前提下,顺理成章的插手海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