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脚步还挺利索...” “利索就好啊!” “是福气!” 朱元璋站在大殿门口,一直目送着李善长离开。 “毛骧。” 毛骧自阴影出浮现,一声不吭的来到朱元璋身后。 “上位。” “去把刘伯温,汪广洋喊过来。” “咱要让他们两个,出趟远门。” “是。” 朱元璋缓缓走回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径直落座,以手扶腮,眼神闪烁。 作为当世最杰出的统帅之一,朱元璋知道,黄河以南,元廷已经没了继续抵抗下去的资本。 将元廷的势力扫出黄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黄河以南,依旧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势力,并且还都是汉人势力。 陇西的张家,李家。 齐鲁的王家,孔家。 彩云之南的段家,杨家。 以及于蜀中建国,定都重庆的明家,刘家。 说来也是可笑,明明元廷才是中原和北方大地,真正的主人。 然而这些地域,全部都在汉人豪强的掌控之下,并且兵力强盛,动辄便可纠十数万之众。 南方的这些士族和这群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豪族比起来,当真是除了有钱,啥也不是。 如何处置这些人,才是朱元璋,乃至于整个大明接下来要头疼的事。 作为一代雄主,朱元璋自是不可能和元廷一样,搞什么“皇权不下省”,任由这些豪族鱼肉乡里,自己反过头来还要为这些豪族背锅,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娘。 同时,朱元璋也需要利用这些北方豪族的力量,来和朝中日益壮大的南方士族互相抗衡,形成政治生态上的平衡。 哪些人该留,哪些人该打。 着实是一个令朱元璋颇为纠结的问题。 “拜见圣上。” 刘伯温和汪广洋的问候声,将朱元璋的思绪拉回现实。 “你俩来的还挺快。” 刘伯温和汪广洋对视一眼,心说我俩都是中书省的官员,就在皇城脚下办公,来的可不快么! “不知圣上...” 不等汪广洋说完,朱元璋便摆手打断道。 “咱打算让你们两个,分别出使陇西,齐鲁,劝降当地的士族。” “伯温呐,你就去陇西吧,一路上不必着急,勿要颠簸。” “大军一时半会,还到不了陇西。” 安排完刘伯温,朱元璋又命汪广洋出使齐鲁。 别看齐鲁的距离近,但汪广洋需要星夜兼程,若是换成刘伯温去,估计不等到地方就硬了。 这年头,出远门是一个非常遭罪的活。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司马懿一样,动不动就是日行一二百里,完了还能活蹦乱跳的活到七十多才咽气。 刘伯温顿时皱起眉头,朝着朱元璋发问道。 “圣上...” “那川蜀和云南...?” 朱元璋毫不迟疑,立刻说道。 “这俩地方,无需特意派人出使。” “大军便是咱劝降的使节!” “若他们不识数,直接剿灭便是!” 寥寥几句,尽显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的霸气与远见! 巴蜀,云南等地,地处险远,一旦天下有乱,轻易便能割据一方,并且大军难以讨伐。 是以这两个地方,必须对当地的豪族,进行清理,将来还要掌握在朱元璋绝对心腹的手中。 而陇西,齐鲁,位于中原腹地和草原边关的交界处,就算有什么乱子,位于首都的禁军和抗击外敌的边军,随时都能朝发夕至,平息叛乱。 并且其中的几家豪族,底蕴深厚,平时恨不得用鼻孔看南方士族,用他们来朝堂之上,进行制衡,非常合适。 汪广洋二话不说,很快就应下了差事。 刘伯温则是略显踌躇,好半天才摇头道。 “圣上,臣并非是不想为圣上效劳...” “只是臣年老体衰...” “所以咱才会让你慢慢去啊!” 朱元璋猛地走下台阶,拉起刘伯温的手,满是笑容的说道。 “伯温呐,除了你,咱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难不成你要让我派宋濂出使?又或者是将朱升请回来?” 其实如今的大明,文臣当中声望最高,在整个天下都享有赞誉的佼佼者,并非是刘伯温,更不是李善长。 而是朱元璋刚刚提到的朱升。 这才是刘伯温之前,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幕僚。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套朱元璋称霸天下,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的行动纲领,便是朱升提出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