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从此刻开始,让大明官员感受痛苦!【求追读!求月票!】-《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第(2/3)页

    不过这事虽然发生在正统年间,但和朱祁镇还真没什么关系,不应该让他来背锅。

    虽然他也不差这一口锅就是了...

    朱祁镇继位的时候,不过九岁。

    九岁的皇帝,那跟没有皇帝一样,区别不大。

    后宫把持在张太后手上,朝政则是把持在以“三杨”为首的文官手中。

    朱祁镇七年间最大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的在皇宫内读书,做一个文官口中的“贤君”,“明君。”

    朱允炆在位,不过四年,中间还穿插着影响了整个建文一朝的靖难之役,文官不敢做的太过火。

    可朱祁镇十六岁才亲政,中间整整隔了七年!

    并且还是文官没有任何约束,肆无忌惮的七年!

    “三杨”也不愧是“治世能臣”,没有粗暴的直接取缔锦衣卫,而是往其中掺杂了大量的酒囊饭袋,把好好的一个监察百官的情报组织,变成了不成器的勋贵子弟,混吃等死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报组织,忠诚二字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的皇帝就算上台,面对如此庞大的锦衣卫,能分的清谁是忠臣,谁是文官渗透进来的沙子吗?

    无奈之下,明朝后来的真正的贤君能君,如宪宗,武宗之流,只得仗着太监,另起炉灶。

    但由于东汉和唐朝年间,众多“名监”的彪悍事迹,太监的名声当真是臭不可闻,皇帝就算用着太监,干着脏活累活,心里也始终犯膈应。

    别的不说,锦衣卫无论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威胁皇权。

    但是太监这个团体,历史上可是干过废立皇帝的壮举的!

    但锦衣卫已经废了,明朝的皇帝要是不想自己变成瞎子,聋子,也只能捏着鼻子用太监,但又不敢像锦衣卫一样,搞出一套完善,可以传承下去的官职制度,自然无法和羽翼丰满的文官相抗衡,“人亡政息”之事随处可见。

    而明朝初期,凶名赫赫的锦衣卫,在明朝中后期也彻底没了声息。

    而汪广洋这次搞出来的小动作,也让季秋意识到,锦衣卫的存在,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并且由于季秋的影响,洪武年间朝堂之上的局势,势必会比原本的历史中更汹涌,更猛烈!

    海贸,都察院升格...

    哪个不是文官深恶痛绝的事情?

    文官后续的反扑,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毒辣!

    季秋摁倒了一个汪广洋,肯定还会有张广洋,李广洋之流,继续站出来。
    第(2/3)页